台灣人以米為主食,早期米食製作的技巧和飲食的習慣大多是從大陸內地隨移民傳入的,當初因為民族遷徙或是米糧過剩等因素,人們會將米製作成各種易於攜帶或保存的形式,「條」算是較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,條狀米食傳到台灣來,落地生根,逐漸發展出屬於在地的風貌來。
「米粉」隨著移民來到台灣,因為地理條件以及風土民情的不同,已經發展成最具台灣味的特產了,其中以新竹的炊粉以及彰化芬園的水粉最出名。在早期的台灣農村社會,米苔目並不被用來當主食食用,只有在農忙時期,作為農工的點心,這樣的農村點心現在已經成為員林聞名小吃。另外,俗稱「面帕粄」的板條則是美濃客家庄的特色小吃。從南到北,台灣人的米食藝術因地而異,千條萬續間裊裊訴說著濃厚的在地情。
資料來源:公共電視賞味米食節目、大紀元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