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

米食典故(一)元宵、湯圓

正月十五日元宵節,又稱上元節,是中國人過年節慶的尾聲,這天家家戶戶提燈籠,賞花燈、猜燈謎、放蜂炮…等,因此有「小過年」之稱。

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元宵。元宵也稱作「湯圓」,南方人用糯米製成大小和龍眼差不多的圓子,稱作「湯圓」;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,裏面摻有餡子,稱之為「元宵」。

吃元宵的習俗可能始自宋代,宋周必大平園續稿載「元宵,煮食浮圓子。」古時,以為年頭佳兆,吃湯圓以象徵家福。
元宵夜闔家共嚐糯米湯圓,共溫團圓天倫之家。因湯圓諧音團圓、有緣,故當天吃白小湯圓可增人緣,吃紅小湯圓可促姻緣。包餡湯圓又稱「元宵」,吃花生元宵可添壽,因花生又叫長生果;吃紅豆元宵可促紅鸞星動,因紅豆喜氣洋洋。

包餡湯圓為何叫「元宵」?有一則傳說:漢武帝時有位宮女叫元宵,做得一手好湯圓。有一天在皇宮內因思念父母而淚流滿面,正好遇見大臣東方朔,東方朔因同情她就向她保證,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。

這一天,東方朔出宮後便化裝成命理師在街上設攤下卦。因算得準確而生意興隆。但每個人所算,最後皆是「正月十五日火焚身」,弄得人心惶惶。終於正月十五將發生大火的謠言在民間傳開,最後到達皇帝的耳朵。漢武帝大吃一驚,連忙請足智多謀的東方朔來解決。東方朔假意一想說:「火神最愛吃湯圓,可請宮中的元宵到宮外教大家做湯圓。火神吃了湯圓就不會危害大家」。武帝聽後大喜,傳旨照做。

正月十五日夜晚首都城內張燈結綵,遊人如織。元宵的父母進城,遠遠看到元宵在人群中做湯圓,就驚喜大叫:「元宵!元宵!」於是元宵終於見到了父母,從此湯圓也叫元宵,而正月十五日也叫元宵節了。


資料來源:台南高農食品加工科、Vina’s Classroom、月光下的占星塔羅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