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千年的米食文化,除了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美食之外,製作這些美食的器具更是應有盡有,好的器具更足以讓米食的口感與外觀加分,其中米食的模具更為人津津樂道,模具的發展與地區、文化的關係影響頗深。古早人利用炊桶煮飯,大溪的阿杖師製作「炊桶」多年,對於製作炊桶的堅持,小至接合的榫頭,大至桶底的製作,追求完美的要求也傳承給下一代。
竹山多竹,有「竹山之寶」稱呼的陳阿嬤,製作炊粿用的「籠圃」,也就是俗稱的「竹蒸籠」,佈滿皺紋的雙手訴說著竹藝興盛的點點滴滴。
太平的鄭老師稱不上是老師傅,但是一提起雕刻「糕模」和收藏糕模這兩件事,喜悅之情溢於言表。
人和器物交織出的濃厚感情,讓米香飄送之餘,屬於米食的藝術也更加動人了。
資料來源:公共電視賞味米食節目、西鄉情藝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