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人是因為長期的勞作,尤其是在山區大規模做勞動,因此果腹的問題無法以粥來解決,而必須用米飯來解決,可是對於大量付出勞力的農民來說,米飯又不能夠非常耐飽,因此,才製成各式各樣的「粄」。
在種類繁多的客家傳統米食當中,「粄」這一類的食物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平常,它是餐桌上的佳餚,在農忙時節,它則是農人裹腹的點心,而在其他祭祖、廟會、婚喪喜慶等重要場合中,它又是不可或缺的應景食物。
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裡,將米「打粄」、「製粄」除了能讓食物更經久耐藏外,還能透過各種不同的製作與烹飪的方式,讓原本單調的米食產生不同的口感和味道,以迎合每個挑剔的人的味覺。
民間有人將粄仔文化整理成客家粄十唸:「油椎仔(頭椎)、禬 粑(二粑)年糕、鹹甜粄、花生粄、紅豆粄、(三甜飯),湯圓、元宵、粄圓、雪圓、(四惜圓),菜包、地瓜包菜、菜包、艾草菜包、甜包、(五包),米粽、粄粽、粳粽、甜粽、(六粄),水粄仔(七碗粄)、米苔目、米篩目、河粉(八摸挲),九層粄、粄條、九層糕、紅粄、龜粄、長錢粄、新丁粄(十紅桃)」等,再加上菜頭粄、發粄、芋頭粄、油飯、米粄、艾粄,足以看見客家粄仔文化的精彩。
「粄」是以米為主要原料,將米加水磨成漿,然後脫水成為米糰,就可製作出各種鹹甜口味的「粄」。
紅粄
北部客家稱的「紅粄」,南部客家說成「龜粄」,也就是福佬人口中的「紅龜粿」。客家人的紅粄有兩種,一種是龜狀、一種是桃形,兩種都代表了吉祥、長壽的意思。客家人除了在結婚、祝壽、年節喜慶會打紅粄分送親友外,每年正月十五,一年內生有小壯丁的家庭,也會特別做紅粄謝恩祈福,這又叫做「打新丁粄」、「打大粄」,南部多見,是客家庄裡重要的活動。西式糕點攻佔本土文化後,除了廟會活動外,一般家庭少有打紅粄的慶祝活動了,不過台中東勢每年正月十五打新丁粄還是十分著名的節慶儀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