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

吃粿過好年

在台灣人的習俗當中,不論是過年還是過節、不論是婚喪還是喜慶,祭祀的活動總是免不了的。台灣是個以米為主食的地方,所以米食理所當然就成為人們祭祀時的主要貢品,其中用米做成的「粿」是節慶祭祀中最常見的角色,從年初到年尾,因應相關節令或是神明祭典,台灣各地從南到北,各個地方的人們總是會因應當地的禮俗製作各式各樣的粿。

紅龜粿常用於祭神,粿皮由糯米製成,通常會將紅龜粿皮染紅,以模具印上桃型或龜型的圖樣,皮內包有紅豆沙或花生粉製成的餡,是最普通的粿,應用場合也最廣。

發粿又稱發糕,主要是用蓬萊米碾成米漿,壓乾水份,打成糊狀再加入發粉,蒸三、四個鐘頭製成的。古代即流傳過年吃發糕以求好兆頭。發糕諧音發財、高升,蒸得是否夠「發」,就顯得特別重要,外型發得越大,裂痕越深,即代表新的一年運勢越好、愈發的象徵,是傳統民俗過年的食品。

草仔粿,也是祭神常見的祭品,最大的特徵是粿皮摻有鼠麴草、茶葉粉末或艾草,揉製而成,使其帶有茶香,內餡有甜(如豆沙、花生、芝麻)與鹹(如眉豆、綠豆、炒豬肉、炒香菇、乾蝦仁、鹹鴨蛋)兩種味道。

不同的禮俗加上不同的粿名稱,粿成為最具台灣味且最具代表性的台灣傳統米食。


參考資料:公共電視賞味米食、行政院新聞局、維基百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