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

米的生長紀實(上)


水稻的栽培,在溫帶地區一年只能種一期,但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,例如台灣則一年可種兩期。”分蘗”這個過程是會影響水稻結穗數的多少,是高等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分枝特性。由於水稻的大部分營養器官如葉片、分蘗和根系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,因此分蘗期是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時期。

成活至分蘗期
手插秧後,(第一期作在插秧後15天,二期作10天),均需為3~5公分之水深,但如果使用機械插秧時,因使用幼苗其苗高在10~15公分之間,灌溉時應注意水深勿淹及葉身,並照應保持水深日數補灌至3公分,同時隨時注意排水口及田埂以防止滲漏。

分蘗漿期至有效分蘗期
維持水深2~3公分,水深不可超過5公分,否則可能會造成稻株軟弱,且易遭病蟲害而影響分蘗。插秧後(第一期作約20天,第二期作約15天)及有效分蘗中期(插秧後第一期作約38天,第二期約23天),應各排水一次以防止土壤還原,並於田間上有淺水〈約0.5公分〉時,施第一次追肥〈插秧後第一期作20天,第二期15天〉。排水後(砂壤土於第4天,壤土第5天,黏土於第6天),重行進行淺水灌溉〈2~3公分〉。第二期作時,水溫不宜超過30℃,以免徒增株高,提早幼穗形成,土壤還原加快,會使根的吸收機能減弱,而影響分蘗數及稻穗的數量。

有效分蘗中期至幼穗形成始期
此時期為水稻生育期中最不需要灌溉的時期之ㄧ,故應進行排水以利土壤通氣,促進根部伸長,以免限制養分的吸收或發生無效分蘗等。大體上於插秧後(第一期作40天,第二期作30天)左右開始排水,並於田間尚有淺水0.5公分時,施用第二次追肥(排水後砂質壤土於第4天,壤土於第5天,黏土於第6天),重行灌溉一次。此後至幼穗形成始期前,均用輪流灌溉或間歇灌溉的方法灌溉,每次灌溉水深在5公分左右。

幼穗形成始期至終期
此階段之日平均需水量及養分吸收率最高,光合作用亦最強。故水應灌溉5~10公分之水。一般所謂幼穗形成期係指三分之ㄧ之稻莖,在幼嫩莖節部位之頂端已形成0.1~0.2公分長幼穗之時。穗肥即於此時期開始施灑。施用前必須進行灌溉淺淺的水一次,其後於第3天起,繼續進行深水灌溉直到幼穗形成完成期。幼穗形成始期第一期作,晚熟的稻米品種在插秧後60~65天,早熟種45~50天,第二期作晚熟種在插秧後40~45天,早熟種28~32天之間,幼穗成開始後3~4天即所謂幼穗形成期。本生誒階段約10~12天之間。

資料來源:米食博物館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