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

各國稻米的文化與歷史(一)稻與中國

中國古代的時候,小米(粟)也很重要,但在3000多年前,稻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,時代約在商朝,當時稻這個字,只有類似「臼」字的字形,後來周朝種稻較為普及了,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「禾」字。在金文當中,臼的上面加上了「爪」,形如迎風打稻,用手舂米。

至於「米」字在甲骨文中,原先只有六直點,上下三點,代表著米粒。後來將中間的點連起來,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,就成了「米」字。而東漢許慎在其著作一本關於漢字的解說書《說文解字》中說到「米,穬粟實也。像禾實之形。」,後在漢字中也有將「粟米」稱為「小米」,「稻米」為「大米」。

透過文字可以看出中國種稻的歷史相當悠久是無庸置疑的,但有不少學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種。中國有很多考古地點曾陸續發現了一些早期的稻穀。如1995年在中國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裡,發現了四粒黃色的稻穀,測定年代為西元前一萬年前,據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穀。此外在長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約7000年前的稻種殘留物;廣東英德出土的約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矽質體。中國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學家拿來重新種植,並加入雜交稻的品種當中。

目前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家,在中國的南方主要生產秈稻,北方生產粳稻。中國南方俗稱稻爲「稻榖」或「榖子」,脫殼爲「大米」,煮熟的大米中國北方稱其爲「米飯」,中國南方稱之爲「白飯」,香港亦有俗稱「靚仔」(源自潮州話)。
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、優質教育基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