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

米食典故(五)冬至湯圓

每年12月22日或23日是冬至日,「冬至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,由於日子沒有固定,所以被稱為「活節」。這一天,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(赤道以南,緯度二十三度半),北半球的白晝最短、黑夜最長。冬至後,太陽緩緩向北回轉,北半球的白晝就慢慢加長,夜晚漸漸縮短。

民間也常以冬至日到來的早晚與此日天氣的好壞,推測往後的氣候。俗語說:「冬至在月頭,要年在年兜(年底);冬至在月尾,要冷在正月;冬至在月中,無雪也沒霜。」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,推測寒流到台灣的時間。

「冬至」又稱「至節」、「冬節」,因它是「陰極之至」,是「陽氣始至」,是「日行南至」的節日。

「冬節」當天一早,家家戶戶須早起「浮圓仔」(用糖水煮湯圓)祭祀神明、祖先,祭祀完畢,全家圍在一起吃冬節圓,吃過冬節圓就算多長一歲了。

從前,祭拜後須以冬節圓粘於門扉、窗戶、椅桌、床櫃等處,稱為「餉耗」,以犒賞一年來的辛勞。這些「冬節圓」日久乾燥後,再拿下來給小孩吃,有保佑長大的功效。


資料來源:台南高農食品加工科、國立宜蘭傳統藝術中心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