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

米食典故(四)粥的故事

粥是中國人喜歡吃的食物,無論南方、北方,貧苦、富裕,早餐都習慣吃粥。只是名稱因地不同而已。如北方叫饘或稀飯;廣東、福建稱糜;江南稱粥。粥原作鬻(即較稀的湯飯),按其字意即是將米放入鬲(大鍋)中煮。演變至後來遂省掉「鬲」而只寫「粥」。前人分得更細,米煮稀叫糜;較稠的稱饘;更稀的稱酏。但現在一律稱粥,不再細分了。

一、臘八粥

「臘」字的本義,可以說是把各種祭祀合在一起舉行的意思。農曆十二月,習俗稱為「臘月」,中國人以農曆十二月八日為粥節。在這天,家家戶戶都要用各種穀物和果實煮成粥,聚集家人、親戚、朋友共享,並借以表達對天地賜與的謝忱,祈求明年豐收。臘八粥的名稱,即因節日而來。

另一說法,據說臘八粥源於印度,是佛祖釋迦牟尼為解決人世間所煎熬逼迫的各種痛苦,法坐菩提樹下,苦行六年後,終於在臘月八日之夜悟道成佛。釋迦在未成道前,六年苦行中,每日僅食一麻一米,後人為不忘他成道前的苦難,便於臘月八日吃粥以作紀念。

臘八粥的材料有:白米、糯米、黃米、小米、高梁、薏仁、豌豆、菱角仁、小紅豆、豇豆、綠豆、大豆、紅棗、蓮子、核桃仁、落花生、龍眼肉、瓜子仁、萄葡乾、青絲(青梅果實切絲曬乾)、陳皮(橘皮曬乾)等,凡田裏、菜園或山上所產的穀物和果實,都可拿此來作為材料。

二、狀元及第粥
廣東俗諺:「早起香風遍六街。」意即一大早在廣東街上到處都能聞到粥的香味。這話指的就是及第粥。尤其是三併肉粥:豬肉及第、牛肉及第、魚肉及第-通稱狀元及第粥。

這個名稱的由來,是以前供應參加科舉考試者所吃的食物,希望能因此獲得好成績。狀元是殿試第一名的稱謂,至於是否吃的人都能考上狀元,那就不得而知了。不過,在賣及第粥的店裏,通常都會將以前及第狀元的名單列出。

廣東最普遍的及第粥中有豬肉、豬肝、豬腸,稱三及第,此外,再加腎臟、豬心則稱五彩及第;再加青魚片和蛋,就稱七星及第。


資料來源:台南高農食品加工科、Baidu百科、互動百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