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
過年吃年糕的習俗,據傳從周代開始,已有3000 多年的歷史。由於禾穀成熟一次稱為一年,所以後世過年吃年糕,就含有祝賀五穀豐登的意思了。吃年糕還有取「年高」長壽之意。
傳說
在江浙一帶,至今流傳著一則年糕的故事。春秋時代時,吳國大夫伍子胥,被吳王夫差賜劍自刎而死。傳說伍子胥死前囑咐親信:「我死之後,如果國家有難,民眾缺糧,你們到象門城牆挖地三尺,就可以得到食糧。」伍子胥死後,越王勾踐聞知,認為吳國失去主將,就進攻吳國雪恥。夫差連吃敗伏,都城被困,城中糧盡援絕,軍民紛紛餓死。這時,伍子胥的親信按他生前囑咐,去象門挖地三尺,果然挖到可以充饑的「城磚」。原來這是當年伍子胥暗地設下的「屯糧防急」之計,他在象門一帶用的城磚,全部是用江米粉蒸制後壓成的,這類江米磚十分堅韌,既可以作磚砌牆,必要時又可充饑。從此以後,每逢過年,當地家家戶戶都要蒸製象門城磚樣的江米年糕,以奉祀伍子胥的功績。因為是在過年時製作的食品,就把它叫作年糕,沿襲至今。
種類
年糕通常用糯米磨粉製成,在中國不同地區製作的年糕各有分別。
1.北方年糕

2.長江流域年糕

3.福建年糕

4.台灣年糕

台式年糕製造方式南北不完全相同,北部年糕受晚期中國大陸移民影響較多,有花生年糕、紅糖年糕及紅豆年糕,均以糯米磨漿後壓乾去除多餘水分後加入花生、紅糖或是紅豆等材料蒸熟。台灣中、南部年糕則為早期中國大陸南方移民製造年糕的形式,做法較簡單,以小火將糯米煮至糊狀加糖放冷即可,煎煮後食用,口感比較有嚼勁;台灣北部的年糕,做法較費時費工的先將糯米先磨成米漿放入米袋壓乾,再切片放入大鼎和糖漿中一起熬煮,待熟後再以長竹片拉起放入容器,過程稱作「起甜粿」,口感柔軟細緻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台灣北部亦有閩南地區的福州移民所製造的年糕,為天然琥珀色,不同的是在台灣的福州年糕加入豬肉及芋頭還有花生製成,已經完全顛覆原有的口味,通常切片煎熟食用,亦可裹蛋汁、或太白粉(玉米粉)或蕃薯粉煎食,相當美味,可算是相當成功的改良式傳統台灣年糕。
5.廣東年糕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